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Macau)官方网站-Bing百科

增产230万吨!中国第二大油气田
1月12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2023年,国内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累产油气当量超3680万吨,其中原油产量超3400万吨,天然气产量超35亿立方米,创历史最高水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过去一年,渤海油田全面加大增储上产力度,以寻找大中型油气田为目标,成功探获渤中26-6亿吨级油田,连续5年实现亿吨级新发现。同时,持续加快产能建设,亿吨级油田垦利6-1油田、千亿方大气田渤中19-6气田一期开发项目等多个项目提前投产,新增原油产量近230万吨,占全国原油总增量的50%左右。“2023年,渤海油田全年共完成新井投产450余口,创历史新高,新井贡献原油产能超370万吨,产量达到设计产值的120%,有力夯实了油气稳产增产的基础。”中国海油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张春生介绍说。据了解,渤海油田拥有50余个在生产油气田、近200座生产设施,截至目前,累产油气当量超5亿吨,日产油气当量突破10万吨,是我国海上产量最高、规模最大的主力油田。2023年,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持续发力,通过创新成盆成凹机制、油气成藏模式认识,在渤海海域、珠江口盆地深水海域相继获得亿吨级大型油田,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3亿吨,不断开辟深水、深层、隐蔽油气藏、盆缘凹陷等勘探新领域。海洋原油产量突破6200万吨,同比增产超340万吨,占全国原油增量比例达到70%左右,支撑海洋强国建设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中国海油勘探开发部副总经理张伟介绍,近年来,中国海油持续加大增储上产力度,目前已建成渤海3000万吨级、南海东部2000万吨级,两个大型油气生产基地,海洋石油增产量连续四年占全国石油总增量的60%以上,成为我国能源上产的关键增量。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离不开工程装备建设能力的重要支撑。2023年,我国海洋油气瞄准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攻克自主设计、建造、海上安装等多个技术难题,推动我国海洋油气工程建设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完成主体建造,精度控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深水导管架“海基二号”主结构建造完工,导管架总高338米,总重达3.7万吨,刷新2项亚洲纪录;我国最长的深水油气混输管道“深海一号”二期海底长输管道铺设完工,深水长输海底管道铺设能力和超深水装备技术实现重要突破。“2023年,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累计加工钢结构超42万吨,海上施工超2万船天,同比增加近20%,铺设海底管道线缆近1000公里,工程建设作业量创历史新高,建成投产14个海洋油气工程项目,实现产能1074万吨油当量,新增产量超470万吨油当量,加快推进我国海洋油气资源高效开发。”中国海油工程技术部副总经理刘义勇介绍说。海洋油气装备的科技创新和快速发展,支持和带动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绿色转型。目前,我国已完全具备了3000米水深以内的海洋油气工程装备的自主研制能力,海洋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水平也正逐步进入世界第一阵营。
2024-02-18
查看详情
中国石油油气产量当量再创新高
中国石油网消息(记者 余果林)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连续9年保持硬稳产,长庆油田连续4年实现6000万吨以上高效稳产,塔里木油田开钻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西南油气田建成400亿立方米战略大气区……过去一年,中国石油油气业务喜讯不断,油气产量当量再创新高,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能力更强、成色更足。 2023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塔里木油田公司轮南油气储运中心西气东输第一站克拉集气区的基层石油干部员工,强调中央企业是能源保供的“顶梁柱”,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措并举全力增产保供,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 过去一年,中国石油勘探开发战线广大干部员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构建多元化油气供应格局,不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中国石油矢志当好能源保供“顶梁柱”,油气勘探获得一批新突破,油气SEC储量替换率稳定提升,工程技术战略支持能力不断增强,国内外“三个1亿吨”格局持续巩固发展。 坚持高效勘探,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努力获取规模优质储量,规模经济可采储量进一步增加,夯实了增储上产的资源“家底”。中国石油持续加强新盆地、新区带、新层系和新类型“四新”领域风险勘查,围绕海相碳酸盐岩、页岩油气等六大领域强化风险勘探和甩开勘探,在新区新领域、老区新凹陷等领域取得多项重大突破与重要发现,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效益开发,大力推进SEC储采平衡、老油气田“压舱石”、页岩油气革命与采收率再提高“四大工程”,持续增强油气稳产上产核心功能。精耕老油田,中国石油转变开发理念,转换开发方式,不断挑战高含水、低渗透等开发极限,激发老区高效稳产的潜力。增产天然气,中国石油立足长庆、西南、塔里木、青海等气区,推动天然气产量连续6年在千亿立方米的基础上实现高位增长、在油气产量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增添“底气”。攻坚非常规,中国石油持续攻关非常规油气藏体积开发等理论技术,突破规模效益开发瓶颈,打造增储上产新阵地。 坚持战略支持,加快推进深地探测工程等重大工程,服务保障迈上新台阶。中国石油深化协同创新,推动甲乙方一体化协同发展,先后开钻2口万米科探井。目前,深地塔科1井正在冲刺万米超深层“最后1公里”。强化技术创新,中国石油原创科研能力持续提升,CGSTEER旋转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打破国际垄断,成功销往海外市场。 中国石油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的既定目标,持续巩固提升油气供给主体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澎湃动能。
2024-01-10
查看详情
数字赋能让传统产业“发新芽”
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八作业区罗晗来到新部门生产指挥中心,等待他的是无人机、AR鹰眼、雷达这些听起来和油田关系不大的设备。他没想到这些成了他的“千里眼”“顺风耳”。鸡西矿业公司东山机电副总经理邢晓刚认识了新伙伴,不是工友也不是投资者,而是大学教授,他们要共同研发3D成像掘进机。近些年,石油和煤炭这两大黑龙江传统产业变了,创新能力越来越强。在9月初进行的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活动中,科技日报记者从油田人、煤矿人对数字化转型的驾轻就熟中,更加深切感受到这些变化的源头和动力。智能管控成标配,员工变身监督员无人机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起飞。伴随着窗外的嗡嗡声,“无人机巡检员”飞上天空,降低、悬停、镜头放大……一系列操作平稳精准,就连现场工作人员安全帽佩戴情况,抽油机上的皮带、中轴、尾轴,在管控大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以21号工区为例,以前每天两次人工巡检,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需要23人巡检92公里。现在指挥中心2名监控人员利用雷达、无人机等,每日4次视频巡检,累计用时仅需2.1小时。”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八作业区副经理杨华光说,相比之下,“智慧油田”中的巡检系统耗时更短但巡检范围更广、频次更高、用工更少。相似的变化在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以东600多公里的鸡西矿业城山煤矿同时发生着。在地下5G网络稳定支持下,工作人员只需按下“一键启停”按钮,全自动采煤机就会开始采煤,刮板运输机、转运机等协同工作,将煤炭运往井上,地下情况由视频实时传回,采煤机和掘进机始终能够精准定位。“过去,矿工采煤升井后煤粉挂在脸上,黑得连亲人都可能认错,现在通过智慧矿山建设,他们在控制室动动手指就能采煤。”黑龙江鸡西矿业通达售电公司负责人刘友说,现在员工在管控平台就能知晓矿中一切,工人下井主要任务不再是采煤,而是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数字转型注活力,传统产业智能化黑龙江省始终将实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升级作为高质量发展重要路径之一。传统产业从业者成为这条路径的开拓者,他们对数字化转型的热忱在一次次实践中增长,并且乐于应变、主动作为。“煤矿采掘装备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js33333金沙线路检测主动提出,希望能够通过激光雷达等新型成像技术,实现掘进机远程可视化控制。”邢晓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掘进工作时灰尘大,通用的视频方式不适用,必须开展科技创新。通过整个作业区的数字化改造,拥有上千口油井的大庆油田第三采油厂作业区拥有自动采集、智能诊断、远程控制等多种智能化运行模式。罗晗和转入新岗位的同事们每天都在摸索油田数智化系统新功能,并不断探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采油效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黑龙江主题采访活动仍在继续,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传统产业一改过去资源依赖型发展的形象,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向科技创新要安全、要效率,进一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记者张佳星刘莉李丽云孙明源)
2023-09-22
查看详情
10
2018-01
大港油田:物联网驱动智慧转型
大港油田在地面数字化建设基础上,集成油水井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力数据管理系统及车辆指挥系统,分类分析,指导生产,让海量数据会“说话”能“指挥”。大港油田信息中心物联网技术部主任刘志忠对记者说:“这些变化都是在油气生产物联网的作用下形成的。终端设备关联、数据平台共享,推动了油气田企业的转型升级,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生产、科研、经营及生活也进入了数字新时代。”大港油田是东部老油田,开发整体进入中后期,且员工每年自然退减700余人,新入职员工仅几十人,进入员工自然递减增速阶段。生产单元的地面系统需要几十人常年户外管护,用工数量与生产所需形成新矛盾。2015年11月,集团公司将大港油田纳入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推广单位,新型工业化道路令问题迎刃而解。油水井是最基础的生产设备。过去,注水井配水、油井工况诊断、管道泄漏巡查等工作都需要人工完成。当下,实施油井数字化后,岗位员工的直观感受是功能逐步强化,工序日趋简单。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监测与管理,除了实现信息采集、入库、形成曲线报表这些基本功能外,还可对海量信息数据“智慧”释疑,产生解决方案。特别是油水井“工况诊断”方面,形成了抽油机井20余种、电泵井14种、螺杆泵井7种工况实时分析数模,可因井而异自动诊断,最终生成图表及工况结果,一站式让生产更智能。一线员工从大量基础工作中脱身而出,节省下来的时间可用于分析数据间的关系,预测生产未来问题,超前开展隐患处置,油井日常管护时效明显提高。油水井的变化只是物联网小试牛刀的开始。大港油田坚持管理创新,把物联网思维融入技术、生产和管理各个环节,实现了中小站场无人值守、大型站场少人值守,消除夜班员工,减少白班员工,让更多穿着工服的员工从一线来到中控室内工作,在缓解用工紧张的同时,劳动组织由四级变为三级,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据统计,大港油田直接节约用工1200余人。仅采油二厂减少一线用工30%,每年节约人工成本、车辆运行等费用约2000万元。截至目前,大港油田将500多个站、43个采油队、282个基层班站优化为26个作业区、90个管理组,实现了扁平化管理;新打油井不用再建站,地面系统再造成本大幅降低。物联网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万物互联,助力生产提速提效。随着物联网格的不断加密细化,其功能、技术、标准也在不断强大。联合站是重点危险要害场所,防火防爆要求极高,数据传输设备必须选取低功耗、低散热等级。zigbee或是gprs技术均不适用,依托4G基站也很难胜任。为保证安全,他们积极开展技术攻关,采取安全的有线传输手段,并引进蜂窝状窄带物联网新技术,力争在投控降本上再做一次减法。此外,远程监控画面进行升级,现场与大屏“一对一”对应,可更为直观地监测设备运行状态。西一联合站负责人介绍:“之前,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联网多少有些顾虑,但经过两年使用,已经接受数字化、相信数字化、主动应用数字化,并借此向提高管理水平转变。”按照“油水井—管线—联合站”一体化的地面集成数字化模式,今年年初以来,大港油田完成了4座联合站少人值守、19个场站无人值守数字化建设,建成3座4G基站、两个作业区级监控中心,同时将数字化采油厂成功复制了两个,数据采集自动化、过程控制智能化、生产管理数字化基本完成。“随着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的推广,预计2019年,大港油田将建成生产过程全覆盖的数字化油田。”刘志忠说。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实时监控、远程操控、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置,提速提效更进一步。迈向智慧油田新时代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大港油田2004年开展地面优化简化工作,实施油水井数字化建设,培育形成“港西模式”,成为物联网技术在石油行业应用的典范。物联网技术的大量应用,汇集了海量的生产信息,应用大数据分析能够实现设备工况的自动诊断,将传统的应急式维护管理变为预见性维护,运维水平及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得到有效控制。通过关键业务指标在线分析技术,对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做出及时分析,深挖生产优化潜力,为决策提供支持,推进节能降耗、实现本质安全,从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物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从驻站式管理变为集中管控,由人工巡井升级为电子巡查,劳动强度大幅下降,工作环境有效改善,并为优化劳动组织、应对人员缺失提供支持。今年,大港油田开启“数字—智能—智慧”三步走的新征程,迈进智慧油田指日可待。
04
2018-01
关于高速发展的IT技术与中石油企业改革之间关系的思考
近几年来IT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各类人工智能、云计算、互联网+、工业4.0等概念开始在传统工业领域落地,对传统企业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动力和可行性。由于近两年国内经济放缓和国际油价的影响,石油行业,尤其是上游板块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企业内部普遍出现悲观的情绪。如何增强企业活力、提高效益、降低成本是管理层面临的棘手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加快企业转型、优化企业生产结构、生产与管理技术升级是基本手段。而技术的发展往往是推动改革和进步的基本动力,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IT技术与传统企业生产组织模式的逐渐落后形成了矛盾,如何使先进的IT技术与企业改革深入融合,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问题。借鉴国内外同行业或互联网行业的先进经验,引进并大力推进新的IT技术在中石油的落地,基于当下先进的IT技术打造“智慧石油”,“智慧石油”的理念与传统信息化建设思维有着质的升级,是生产模式、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与IT深入的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生产与管理的的智能化、无人化是“智慧石油”的显著特征。以IT技术推进优化人员结构,优化岗位和职能设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当下国内外企业应对经济困境,落实改革,提高企业竞争力中不可回避的手段。
02
2018-01
迈向智慧油田新时代
自1999年大庆油田创造性提出“数字油田”概念开始,不到20年时间,数字油田建设在中国石油各油气田企业迅速升温,有力地推动了国内油气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等业务流程整合。油气田企业进入了生产、科研、经营及生活全面数字化的新时代。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内油气田开发难度不断提升,智慧油田建设成为近年各油田关注的重点。智慧油田是数字油田的升级版,除了要实现信息采集、入库、形成曲线报表等基本功能外,还要求数据会“说话”,能够自动对海量信息数据分类分析,产生解决方案,指导生产。智慧油田已经成为油气田未来发展趋势。纵观国内外智慧油田建设,目前还存在不少难题。从技术层面上看,数据采集、分析、利用等层面仍存在不少技术难点。以数据采集为例,经过十几年数字油田建设,地面数据采集技术基本成熟,但井下数据采集尚未实现大的突破。此外,随着各油气田进入开发中后期,井数越来越多,几十万口井的数据如何联动起来,也是难点。从经济层面看,井数多、单井产量低、收益低与建设智慧油田投入多形成矛盾。建设智慧油田需要大量设备、工具的更新,是巨大的投入。低油价时期能否承受这样的投入,大投入是否能够带来足量的回报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管理层面看,现有管理体制与智慧油田理念之间存在各种矛盾。智慧油田强调信息共享、公开,目前油气田企业则存在不同程度的数据壁垒,制约着信息产生的能量。此外,人力资源配置也存在一定问题,采集信息的人不精通油气田勘探开发业务,难以进行有效的信息分析判断。步入智慧油田时代,必须要持续推动技术进步,加快管理理念的革新,加强跨学科和具有综合分析能力的人才培养。这些工作做好了,迈向智慧油田新时代指日可待。